1. 財務會計“向后看”,管理會計“向前看”(1)財務會計是與過去作比較,比如將2014年的財務報表與2013和2012年度財務報表做比較,而管理會計則是先設定基于戰略的目標或標準,然后再將實際結果與當初設定的目標或標準進行比較。(2)財務會計在報表中只考慮顯性成本(也稱為會計成本),不考慮隱性成本(也稱為機會成本),而管理會計則既考慮顯性成本,也考慮隱性成本。
2. 財務會計提供綜合性信息,管理會計提供細節性信息(1)由于管理會計將成本分為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又可以進一步分為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變動成本一定是直接成本),因此它能夠高度體現收入與成本之間的因果關系。這種特性可以使管理會計展示單個產品、部門(甚至員工)或顧客的財務信息,并且可以用于模擬不同經營方案的財務結果(如本量利分析)。(2)由于財務會計只將成本分為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并要求在一個會計期間內匹配所發生的收入與成本,因此它無法體現收入與成本之間的因果關系。財務會計只適合展示整個公司的綜合性財務信息。
3. 財務會計強調信息準確性,管理會計強調信息相關性財務會計更多地要求采用歷史信息,以確保準確性,只有在保證一定準確性的前提下才允許使用公允價值。而管理會計更加注重信息的相關性,但也盡量保證合理的準確性。管理會計大量地運用預測財務數據來描述未來的經營情況,這樣做對自然對決策更有意義。但管理者要認識到預測的財務數據或多或少是不準確的,自己應該不斷提升預測能力,盡量保證信息的合理準確。
4. 財務會計必須符合會計準則,管理會計必須符合邏輯(1)財務會計報表由企業管理者編制,而外部使用者一般不了解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在利益驅動下,企業管理者容易通過操縱財務會計報表,誤導外部投資者。(2)管理會計報表的編制者和使用者都是企業內部管理者,而這屬于企業內部管理行為,因此不需要政府進行監管,也不需要符合公認的會計準則。管理會計強調的是符合邏輯關系,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支持管理活動。
5. 財務會計與憑證打交道,管理會計與經營打交道編制財務會計報表的人員并不需要了解企業的經營活動,他們只要有能夠反映經營活動的憑證就可以工作。這也是企業財務會計工作可以外包的原因。因為管理會計是為企業的經營活動服務的,所以不了解經營活動的人員一定無法開展管理會計工作。